《28年後 / 28 Years Later》(台譯: 28年毀滅倒數)作為《28日後》與《28週後》的續作,承載了影迷對Danny Boyle與Alex Garland喪屍系列的無限期待。這部大製作卻帶有濃厚cult片氣質的新作,以iPhone 15 Pro Max拍攝,採用與1959年《賓墟》相同的2.76:1超寬銀幕格式,重塑了病毒肆虐28年後的英國廢土景象,試圖在驚悚動作與人性反思間找到平衡。然而,雖然影片在視覺呈現上不乏亮點,其後半段劇情的怪誕轉向及結尾的爭議性隱喻,卻讓其難以完全迎合大眾對喪屍片的期待。影片並不算難看,但其大膽的敘事選擇與風格斷裂,讓觀眾的接受度產生分歧。
電話拍攝:iPhone超寬銀幕的cult片視覺衝擊
《28年後》的一大亮點在於其全程採用iPhone 15 Pro Max拍攝,結合2.76:1的超寬銀幕格式,這不僅是對系列早期低成本製作的致敬,更是一次對現代電影技術的革新挑戰,與1959年《賓墟》使用Ultra Panavision 70的史詩級寬幅效果遙相呼應。導演Danny Boyle與攝影指導Anthony Dod Mantle利用手機的輕便性與改裝變形鏡頭,模擬65mm膠片的寬廣視野,打造出既粗糙又真實的末世畫面。廢墟倫敦的開場場景,透過手機鏡頭捕捉到的灰暗色調與顆粒感,搭配超寬畫面展現的廣闊荒涼,將病毒肆虐後的絕望渲染得淋漓盡致。這種格式讓觀眾能同時看到廢墟的細節與環境的浩瀚,增強了沉浸式體驗,與《賓墟》戰車比賽的宏大場景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數位拍攝的粗糙質感為其增添了cult片的怪誕氣質。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場在廢棄村莊中,少年Spike(Alfie Williams飾)與父親Jamie(Aaron Taylor-Johnson飾)聯手對抗感染者的動作場面。當一群「進化型感染者」從霧氣中衝出,Spike首次拿起弓箭迎敵,影片運用慢鏡與定格手法,結合超寬銀幕的廣闊視野,展現了手機攝影的驚人潛力。在這場戲中,一支利箭離弦 射向喪屍的瞬間,畫面切入慢鏡,箭矢在空中劃出的弧線清晰可見,羽尾在霧氣中微微顫動,搭配手機鏡頭捕捉到的細膩光影變化,營造出時間凝滯的緊張感。當箭頭精準刺入喪屍胸膛,畫面瞬間定格,喪屍扭曲的面孔與噴濺的黑色血漿在超寬銀幕上形成強烈視覺衝擊,背景的廢墟與霧氣進一步放大場景的末世氛圍。隨後畫面迅速切回正常速度,喪屍倒地的沉重聲響與環境音效瞬間爆發,讓觀眾的心跳隨之加速。這種慢鏡與定格的結合,充分利用超寬銀幕的空間感,不僅突顯了手機鏡頭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也讓這場戰鬥在視覺上充滿層次感,堪稱全片最令人血脈賁張的高光時刻之一,同時展現了cult片特有的誇張與怪誕美學。
然而,儘管iPhone拍攝與超寬銀幕格式在技術上帶來突破,劇情後半段的失衡卻讓這份視覺震撼未能完全支撐起整部影片的敘事。
劇情走偏:從驚悚節奏到死亡哲學的斷裂
《28年後》的故事聚焦於少年Spike與父親Jamie在林迪斯法恩島安全區的生活。病毒爆發28年後,英國已淪為廢土,倖存者們在孤島上建立起嚴格的生存規則,例如禁止冒險前往大陸搜救,反映出末世下集體生存的殞酷邏輯。前半段的劇情成功延續了系列的驚悚節奏,例如特種部隊在廢棄工廠遭遇感染者伏擊的場景,通過快速剪輯與手機鏡頭的抖動感,將喪屍的兇殞與人類的絕望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超寬銀幕更讓戰鬥場面顯得氣勢磅礴。
然而,進入中後段,影片的風格卻急轉直下,偏離了大眾對喪屍片的期待,展現出濃厚的cult片怪誕特質。編劇Alex Garland將焦點轉向Spike的成長故事,試圖探討末世中的人性與希望。這種文藝化轉向本有潛力,但執行上顯得突兀。Spike從一個毫無生存經驗的少年,迅速蛻變為帶領母親(Jodie Comer飾)逃生的領袖,成長弧線缺乏情感鋪墊,讓人感到極為牽強。更令人無言的是,後半段引入大量超現實元素,例如感染者集結成的「頭骨山」(人骨聖殿)場景,雖然場面盛大,但卻與前半段的寫實基調完全搭不上,從緊張驚悚到死亡哲學的轉換實在太過跳脫,與前段所鋪設的「Mainland危機處處」有著極大矛盾,這種風格上的失衡,縱使前段劇情緊張精彩也能彌補中後段的不合理。
Jimmy Savile隱喻:挑釁與爭議的結局
影片最具爭議的元素,莫過於結尾登場的角色「Sir Jimmy Crystal」(Jack O’Connell飾,即電影一開始跑出去的男孩)及其幫派「Jimmies」。這群身著花哨運動服、頭戴金色假髮、佩戴閃亮首飾的跑酷者,以荒誕的方式出場,完美契合cult片的誇張風格,卻承載了對英國文化與歷史的深刻隱喻。據Danny Boyle在訪談中透露,這個角色的造型靈感源自英國電視名人Jimmy Savile。Savile在20世紀70至90年代是英國娛樂圈的標誌性人物,因主持熱門節目與慈善形象深受喜愛,但其去世後曝光的數百起性侵指控(涉及未成年人與弱勢群體)震驚社會,成為英國的集體創傷。
在《28年後》的虛構世界中,病毒於2002年爆發,意味著Savile的罪行從未曝光。「Sir Jimmy Crystal」作為一個在末世長大的角色,將童年記憶中的Savile奉為偶像,帶領追隨者模仿其標誌性造型,形成一個怪誕的邪教團體。這種設計試圖諷刺末世中人們對過去符號的盲目崇拜,以及社會如何在混亂中將罪人誤認為英雄,完美呼應cult片對社會禁忌的挑釁精神。然而,這一隱喻的執行卻極具爭議。對熟悉Savile背景的英國觀眾而言,這個角色的出現無疑是一記重擊,喚起了對真實歷史傷痕的複雜情緒。X上的討論顯示,部分觀眾讚賞這一設計「大膽且深刻」,認為它點出了人性對偶像的迷戀與失真記憶;但也有觀眾批評其「品味低劣」,認為將如此敏感的話題融入喪屍片顯得格格不入。對於國際觀眾,缺乏對Savile背景的了解則讓這一結局顯得突兀,削弱了其震撼力。
總結:
《28年後》是一部充滿野心的作品,融合大製作的精良視覺與評價兩極化的Cult片性質。Danny Boyle與Alex Garland試圖將喪屍片的框架拓展為對人性、記憶與文化的多維探索,並通過iPhone拍攝與2.76:1超寬銀幕格式(尤其是慢鏡與定格的箭矢場景)為末世題材注入視覺新意,與《賓墟》的史詩級寬幅效果形成有趣對比。感染者的進化形態、廢墟場景的荒涼美學,以及對英國社會議題的隱喻,都讓影片在視覺與主題上別具一格。然而,後半段劇情的跳脫轉向與Jimmy Savile隱喻的爭議性設計,卻讓這部作品難以完全滿足主流觀眾期待。對於喜愛cult片怪誕美學與深層次解讀的觀眾,本片或許是一場思想與視覺的雙重盛宴;但對期待傳統喪屍片刺激的觀眾,風格的斷裂與結局的荒謬感可能令人失望。
總的來說,《28年後》並非難看,其視覺創意與技術突破為cult片愛好者提供了獨特的觀影體驗,但劇情的失衡與結尾的冒險選擇,使其成為一部評價兩極的作品,我希望Danny Boyle在這全新三部曲的第二集《28 Years Later: The Bone Temple》會有更完整的交代。
📍 📣 Follow IG/Threads ▶️ instagram.com/mind2wild
✅ Facebook 專頁 : 莎包 Mind Too Wild電影誌
✅ 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分享/Share!
※聲明:本文所有圖片由出租DVD擷取或由Google搜尋轉貼,影像財產權仍屬相關公司版權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會即時移除。※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