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無論任何時候,有關於敏感話題的現實生活事件,大家都避重就輕甚至不敢談論...

更如何涉及日益嚴重的國際爭議,政治及社會動盪不安之下,無論是電影製片業,還是我們的創作自由,甚至是緊貼日常的新聞傳媒業界的報導自由都被壓制。

所有的真實事件的透明度大大減少,唯有靠觀眾或讀者不斷地搜尋不同的資料,作多角度分析及理解判斷。

由這電影可見,因敏感事件,導致表達手法上沒有任何深入探討的例子。變相成為了一套只有事件框架,卻沒有任何內涵,完全缺乏人物刻劃及多重視角描繪的電影製作。

今日說的是這套電影:
恐襲哥本哈根 The Day We Died 2020
別名:Krudttønden 2020



IMDB 評分: 5.6
#劇情片 丹麥
拍攝地點: 丹麥哥本哈根
導演: 歐爾·克利斯汀·梅森
主演:
Nikolaj Coster-Waldau
Jakob Oftebro, Sonja Richter,
Nicolaj Kopernikus, Lars Brygmann



電影簡介:
《恐襲哥本哈根》是一部根據丹麥第一次恐怖行動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片。

哥本哈根,2015年2月14日。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恐怖分子發動襲擊,襲擊目標首先是文化中“Krudttønden”的言論自由活動,然後是蝙蝠成年禮期間的哥本哈根猶太教堂。


#補充觀後感:
講述和本哈根猶太教堂發生的恐怖襲擊在2015年2月結束的情況。圍繞當中幾個人物作故事發展。分別是:

遭受罪犯襲擊的人,恐怖分子,尋找工作的警衛,一個記者,一個心靈存在創傷的警探,(這警員是虛構人物)。

利用幾人展開對恐怖襲擊的真實故事作主要骨幹。
冷峻的歐洲格調,
充滿沉重氣氛,整體緩慢節奏。
故事框架吸引,但劇情太薄弱無力,
零零碎碎的展述,令人不能看透事情的全部。


儘管隱約地感覺到罪惡在推進事情發展,但由於陳述不夠深入,變得完全沒有吸引力。
那麼多角色支線上的發展,卻在劇情上感覺完全分離,😕😕😕😕😕對整體說明事情完全起不到任何清晰的作用。

連人物背景都十分蒙糊,😕😕😕😕😕相對其他虛構的恐怖襲擊電影,儘管同樣多角色出現,分不同角度深入他們的生活背景,再把支線聯繫陳述一場震撼的悲劇才能在有吸引力及帶領觀眾在不同層面上作探討分析 。

例如( #失控危城)#孟買酒店(Hotel Mumbai),儘管同是改編,但陳述吸引而且氣氛緊湊有力。

同樣虛構人物但對劇情展示是有幫助。所以,這套恐怖襲擊哥本哈根就完全不是味兒...純粹太多展示警員角度的個人表現...當看一看丹麥型佬,😏😏😛(#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的男演員,#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古拉·高斯達-華竇)Nikolaj Coster-Waldau...

#總結:
沉悶,無吸引力,
絕對無完全表述好事情全部的電影。



#另外補充真實事件有關資料:

丹麥哥本哈根當地時間14日下午一間文化中心的咖啡店遭槍擊,不到10小時的15日凌晨,市中心一間猶太會堂外再度發生槍擊。造成1名警衛和1名製片人喪生,另外有5名員警受傷。

警方指兩案應為同一人所為,涉案男子事後已遭警方擊斃,丹麥媒體指出,這名槍手年僅22歲,名叫胡賽因(Omar Abdel Hamid El-Hussein),是個土生土長的丹麥人,曾有傷害、槍械前科。

自由報導,丹麥調查機關主管馬德森(Jens Madsen)表示,胡賽因犯案動機,恐與近期「伊斯蘭國」(IS)的暴行有關,他受到激進主義「啟發」,才犯下這起連環槍擊案,但馬德森不排除巴黎槍擊案也可能是激發胡賽因犯案的動機。

在丹麥當局大動作圍捕下,胡賽因15日在與警方交火過程中遭擊斃,雖然警方初步判定他是單獨犯案,但仍要進一步調查。胡賽因在整個犯案過程,是否曾得到任何人幫助。

聯合報導,當地時間14日下午快4點時,克魯頓登(Krudttonden)文化中心的咖啡店正舉行「藝術、褻瀆與言論自由」討論會時遭槍擊。

丹麥總理桑寧-施密特(Helle Thorning-Schmidt)表示,這2起槍擊案是恐怖攻擊事件。

槍手行兇後偷車逃逸,贓車2小時後在離案發現場數公里處被尋獲。

這場攻擊被視為衝著瑞典漫畫家威爾克斯(Lars Vilks)而來,68歲的他,曾在2005年因為把先知穆罕默德畫成一頭狗,引發全世界抗議遊行。威爾克斯是當天活動其中一場小組討論時的講者,他收過多次死亡威脅,因此受到嚴密保護,因此他當天在槍戰一開始時,就在保鑣的保護下脫逃。威爾克斯認為他就是槍手的目標。


BBC報導,今年9月將是丹麥《日德蘭郵報》當年發表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12幅漫畫十週年。

自2005年事件發生後,丹麥駐中東的使館被人縱火,而丹麥的貨物出口也受到威脅,而丹麥也一直對可能受到襲擊保持高度警惕。

而在巴黎《查理週刊》槍擊案發生後,有關方面也靜悄悄地加強了對《日德蘭郵報》及其他丹麥媒體總部的保安戒備。

法國駐丹麥大使吉莫海(Francois Zimeray)當天也出席活動,談《查理週刊》恐怖攻擊事件。他沒有受傷,後來還在推特上說:「我還活著」。警方表示,槍手使用自動步槍,短時間內就開了約2百槍,咖啡廳的門和玻璃窗戶上布滿彈孔。

中央社報導,美國譴責週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發生的致命攻擊,並且猛烈抨擊所有形式的偏執行為,包括反猶太主義。幹下這兩起槍擊案的嫌犯可能是受到上個月巴黎攻擊案的鼓舞。

國務院發言人莎琪(Jen Psaki)在聲明中說,美國已對丹麥調查這兩起發生人員傷亡的意外事件提供協助。「美國人民與丹麥人民和所有保衛言論自由的普世權利、反對反猶太主義及任何形式偏執行為的所有人站在一起。」

歐盟執委會發出聲明,對這起犯罪案件表示譴責,也向受害家屬致意。聲明指出,奪走「一條生命都太多」。歐盟表示,歐盟與丹麥堅定團結一致,捍衛言論與自由表達權利,歐洲不會因此被威嚇。

蘋果報導,各國同聲譴責,法國總統歐蘭德稱槍擊案「令人悲傷」。《查理週刊》專欄畫家佩魯克斯說:「我們今晚都是丹麥人。」 英國《獨立報》指丹麥是唯一向歸國聖戰份子實施懷柔政策的西方國家。丹麥對曾到敘利亞和伊拉克為伊斯蘭聖戰組織作戰的公民,不但不懲罰,還助他們重返社會,但此次攻擊恐重創此政策。

與此同時,「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組織的丹麥分部已經計劃16日傍晚在哥本哈根舉行大遊行,一場互相指責的運動即將開始。

※ 本文獲筆者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擊這裡 ※ 

※聲明:本站所有圖片由出租DVD擷取或是由Google搜尋轉貼,該影像財產權仍屬該公司版權所有,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本人會立即移除。※

發佈留言

 
Top